北京 - 悉尼 - 东京 - 法兰克福 - 伦敦 - 纽约 -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银行机构金条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高赛尔金条 6639.04 65.32
招金金条 208.38 5.80
普通投资金条 208.38 2.58
国鼎金条 220.90 2.91
国鼎金条 6870.76 90.51
仟家信品牌金 220.00 2.00
仟家信生肖金 220.00 2.00
金交所金条 220.00 2.00
  • 黄金
  • 黄金(¥)
  • 白银
  • 铂金
  • 美元
  • 欧元
  • 英镑
  • 日元
  • 澳元

首页 »国内金市资讯—咨询13980468832» 跨越两千年,黄金还保值吗?

跨越两千年,黄金还保值吗?

2025-03-07 13:40:50 来源 -- 作者

跨越两千年,黄金还保值吗?


2025-3-7 财经杂志 陈汐、刘建中(《财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摘要

黄金在历史长河中展现了较强的保值性。

• 🏛️ 黄金从秦汉到北宋,购买力基本稳定。

• 📊 金本位解体后,黄金显著跑赢通胀。

• 📈 1971年后黄金价格大幅上涨,保值性强。

对于黄金,有些人执着地喜欢,有些人执着地抵触,更多的人是中间派。在黄金持续上涨后,中间派就深信“黄金保值”“乱世黄金”;而持续下跌后,他们就觉得黄金缺乏实用价值,没有未来。

2022年11月1日开盘,伦敦现货黄金价格为1632美元/盎司,随后黄金价格快速上涨。2025年2月24日,价格涨到2956美元/盎司,涨幅81.1%。28个月增值超80%,黄金成了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投资品之一。不少中国投资者计划投资黄金,但是普通人并不了解黄金。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文章,帮助普通人了解黄金,建立起对黄金的基本认知。

投资黄金,第一个需要确认的问题是:黄金真的保值吗?如果从秦朝开始直到现在,黄金还保值吗?知道的历史越长,我们会越了解黄金。

一、11世纪前黄金购买力的变化

在公元11世纪之前,我们以劳动力价格作为参照,看看黄金购买力的变化。

我们以秦朝为起点,根据2008年盛治刚所著的《秦代金钱兑换率蠡测》(发表于《东岳论丛》),在秦始皇时期(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一斤(约合260克)黄金约兑换5000枚秦标准的“半两钱”,即一克黄金等于19枚铜钱。而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简》记载,普通劳工每天工钱约为八枚“半两钱”。因此可以推算,秦朝一克黄金约等于普通劳动者2.4天的收入。

接下来看看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由于铜钱变轻,《秦代金钱兑换率蠡测》推断西汉前期一斤(约合260克)黄金兑换一万铜钱,所以此时一克黄金等于38.5文铜钱。同时,通过《汉书·陈汤传》等典籍推断,此时普通劳动者日收入约10文。因此,一克黄金约等于普通劳动者3.8天的收入。按照劳动力价格,从秦到汉,黄金购买力出现了一次显著升值,升值了58%。

下面看看唐朝的情况。根据《唐六典·户部》,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普通劳动者每天的收入约为40文铜钱。此时一斤(约600克)黄金兑换铜钱十万文,即一克黄金兑换167文。因此,在唐代开元年间一克黄金约等于普通劳工4.2天的收入。以黄金计,此时劳动力价格与西汉时期相差无几。

我们再来到北宋。北宋作者吕陶(公元1029年~1105年)所著的《净德集》记述,制茶业工人,每日得钱60文。还有其他典籍佐证,此时普通劳动者日收入约60文。北宋时期金与银的兑换比例变动较大,在吕陶的年代,金银比约为1:9。一两(当时约为40克)白银大约兑换1000枚铜钱。因此,可以推算出一克黄金约等于普通劳工3.75天的收入。这与西汉、唐代相比,变化也不大。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黄金相对于劳动力的价格,从秦朝到西汉出现过一次升值;而从西汉到北宋的1000多年间,黄金的购买力基本保持稳定。

二、11世纪~18世纪黄金购买力变化

公元11世纪到18世纪,我们以稻米为标准看看黄金购买力的变化。这里直接利用表1数据。表1来自彭信威所著的《中国货币史》,这里记录了每个时期一公斤黄金可以买多少稻米(平均值)。

表1:一公斤黄金的稻米购买数量

表1显示,虽然有波动,但在11世纪到18世纪,一公斤黄金兑换的稻米的数量都在3万公斤上下。当然,在某些特殊时期,黄金的购买力会显著下降。其中一个例子是12世纪前半期,那时北宋灭亡(1127年),社会动荡。

18世纪以前劳动生产率低下,劳动力和稻米都是最重要的商品。而相对于这类商品,黄金的购买力在两千年里没有出现过趋势性下降。

但是,中国古代的百姓很少使用黄金,他们常用的是铜钱。那么,黄金相对于铜是否保值呢?我们也有必要研究一下。

三、历史上的金铜比

根据《秦代金钱兑换率蠡测》,在秦朝1斤(约合260克)黄金约兑换5000枚秦半两钱(重约7.8克)。此时,相同重量下,金铜价值比(下称“金铜比”)为1:150。

在秦朝,白银还不是货币,但到了汉朝,白银成为货币。汉朝有“三金”的说法,分别是黄金、白金(白银)和赤金(铜)。根据《中国货币史》,从东汉开始,黄金相对于铜慢慢升值。到西晋时期,金铜比为1:500。和秦朝相比,此时黄金相对于铜升值了233%。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统治下的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每两黄金(北宋一两为40克)可兑换一万枚铜钱。铜钱均重按照3.6克计算,折算出金铜比为1:900。和秦朝相比,此时黄金相对于铜升值了500%。

这之后的20多年里,出现了黄金相对于铜钱的贬值。宋真宗赵恒在位期间(公元998年~1003年)北宋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史称咸平之治。此时,每两黄金兑换三千枚铜钱,以铜为参照,黄金价格贬值了70%。实际上,西汉之后的每个经济盛世几乎都会出现黄金相对于铜钱的贬值。

然而,铜钱的好景不长。‌在宋哲宗、宋徽宗时代(公元1086年~公元1125年),每两黄金又回到了兑换一万枚铜钱。到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陆游去世前写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处于乱世,‌每两黄金可以兑换四万枚铜钱,金铜比为1:3600。和200年前的咸平时期比,黄金相对于铜升值了12倍。

我们快速穿越历史会发现,在明、清的大部分年份中,金铜比都介于1:900和1:3600之间。

从清朝到现在,金铜比进一步提升。2000年是黄金价格的阶段性低点,当年黄金均价约为100元/克,铜均价约为15000元/吨,折合金铜比1:6700。2025年3月初,黄金约670元/克,铜约77000元/吨,金铜比折合1:8700。和秦始皇时期相比,相对于铜,黄金升值了57倍。

从历史大趋势看,一克黄金能兑换的铜越来越多,清晰地显示了黄金的保值性强于古代的主要货币“铜”。

看过了古代,我们来看看18世纪以来的情况。

四、近现代黄金的购买力变化

十八世纪早期,金本位在英国建立,其奠基人是大部分读者都熟悉的人:牛顿。没错,就是那个发现三大运动定律的牛顿。1717年12月,英国议会采用了牛顿的建议,将“基尼”金币的名义价值确定为21先令。在金本位存在的200多年内,整体通胀十分有限。

北京大学教授徐远研究了1700年到金本位解体之前英国和美国的物价,得出结论,“黄金是通胀的封印”,“我们熟知的通胀,其实是20世纪以来特有的现象”。20世纪以前的物价水平也有起落,但起落互现,基本上相互抵消。

本文给出一个佐证。万得数据库(wind)有1920年以来的美国消费者物价(CPI)指数(该指数将1982年~1984年美国的平均物价水平定为100,其他各年的CPI指数通过折算得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标志着金本位瓦解。我们看看1920年到1971年的数据(图1)。

1920年~1971年的货币体系是金本位,但在1935年黄金价格被人为从20.67美元/盎司提高到35美元/盎司。从图1不难看出,金本位之下,1920年~1935年,美国处于通缩;1935年黄金调价后,美国物价(CPI指数)开始上涨,最终整体的物价涨幅与黄金价格涨幅几乎一致。也可以说,此期间黄金的购买力保持稳定。

我们再看看金本位解体之后(1972年~2024年)黄金的表现,这里仍以美国通胀数据为例。

1971年比较巧合,CPI的数值是40.48,黄金价格为40.83美元/盎司,两个数值相近。这给观察带来一个便利:只要图2中代表黄金价格的红色曲线高于代表CPI的蓝色曲线,就表明黄金价格跑赢了通胀。不难发现,红色曲线始终在蓝色曲线上方。

相对于1971年,2024年(布雷顿森林瓦解53年后),美国通胀(CPI指数)上升了7.7倍,黄金价格上升了58.5倍。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到,金本位解体之后,黄金能大幅跑赢通胀。

总结全文的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从西汉到金本位解体之前,黄金的购买力基本稳定;而在金本位解体后,黄金大幅跑赢通胀。

虽然黄金能跑赢通胀,但黄金价格有涨有跌。在错误的时候投资黄金,仍会损失惨重。那么,黄金价格涨跌有什么规律?请参看我们的下一篇分析《黄金价格涨跌的规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杂志,作者:陈汐、刘建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