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悉尼 - 东京 - 法兰克福 - 伦敦 - 纽约 -
美元跌破98,黄金破3400:信任的秩序开始重写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银行机构金条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高赛尔金条 6639.04 65.32
招金金条 208.38 5.80
普通投资金条 208.38 2.58
国鼎金条 220.90 2.91
国鼎金条 6870.76 90.51
仟家信品牌金 220.00 2.00
仟家信生肖金 220.00 2.00
金交所金条 220.00 2.00
  • 黄金
  • 黄金(¥)
  • 白银
  • 铂金
  • 美元
  • 欧元
  • 英镑
  • 日元
  • 澳元

首页 »国内金市资讯—咨询13980468832» 美元跌破98,黄金破3400:信任的秩序开始重写

美元跌破98,黄金破3400:信任的秩序开始重写

2025-04-23 00:23:42 来源 -- 作者

美元跌破98,黄金破3400:信任的秩序开始重写


2025-4-22 经济观察报 欧阳晓红

黄金,不再只是避险工具,更成为金融信仰真空中的“制度继承者”;美元,不再只是货币,更是制度秩序的风向标。

公元2025年4月21日,或将成为全球金融史上的分水岭之一。

这一天,美元指数(DXY)跌破98,创三年来新低;国际黄金现货价格首次突破3420美元/盎司的历史大关,打破了名义与实际历史的双重天花板。

这一幕发生在特朗普总统重返白宫的第100天之内。他高调推进“对等关税”、大幅扩张财政赤字,并频频向美联储施压,甚至暗示“可重组FOMC”。在其“交易的艺术”风格主导下,美国的宏观政策底盘剧烈震荡,全球资本的锚定体系随之松动。如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所言:“真正的问题,不是赤字,而是信任的崩塌。”美元、美股、美债三位一体的“全球资产锚”同时出现动摇,全球市场正经历一场关于“制度信任”的深度重估。

有迹可循的是,资本在撤离美元资产,昔日的“避风港”正失去它的信仰光环。

美元指数失守百点关口,标志着全球投资者对其传统避险功能的信心减弱。本轮美元下行并非因利差收窄或流动性恶化,而是源于美债拍卖多次遇冷、财政轨迹高度不确定,以及联储政策独立性遭遇空前质疑,“储备货币”的制度信用开始出现裂痕。

根据美国财政部债务管理办公室(TBAC)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截至6月30日,美国约1320亿美元的国债将到期,另有150亿美元利息支出,总计约1470亿美元。尽管这一数字远低于市场盛传的“6.5万亿美元”,但由于美债存量高企、拍卖需求疲软、政治对债务上限处理仍存不确定性,投资者对美元信用锚定的信心仍面临考验。

截至2025年4月中旬,财政一般账户(TGA)余额约为6387亿美元。若债务上限得以调整,财政部仍具备较强的流动性操作空间。这一背景下,美元作为“全球清算货币”的核心锚定地位,正面临新一轮信任考验。

此时,传统避险资产黄金登上“价值锚”的舞台中央。黄金价格自2024年底的2600美元附近一路走高,年内累计涨幅30%。若按通胀调整计算,当前金价已逼近1980年与2011年两轮全球系统性危机期间的实际高点。黄金正在从“无息资产”转向“无违约锚”。

全球央行连续17个月净增持黄金,ETF资金流入创两年新高,散户与机构资金同步加码,构成了当前金牛格局的“双轮驱动”。此轮上涨不仅反映通胀预期,更体现了全球资本对美元制度信任出现折价后的重新配置逻辑。

其背后的潜台词是“美国例外论”的终结。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例外论”长期支撑着美元资产在全球的溢价地位。但2025年春天,随着美元、美债、美股“三杀”行情的演化,这一叙事正在被资本“用脚投票”终结。纳指年内跌幅超20%;避险资金不再涌入美债,而是流向黄金与非美资产;2024年曾流行一时的“ABC”投资口号,已被新一轮“ABD”逻辑所替代。

回望历史,我们看到,“后院失火”往往更具杀伤力。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源于美国赤字失控和滞胀蔓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起点在华尔街,而非外部战场;而2025年这场制度性重估,目前来看,同样源自美国财政不可持续存疑、政策机制失灵与政治极化三重力量的共振。

真正撼动美元信用的,从来不是客体,而是其制度自身。当制度信任从内部塌陷,资本的逃离不仅是市场的情绪反应,更是全球资产配置规则的系统性撤回。

回顾历史,每次黄金突破性上涨的背后,几乎都伴随着储备体系的结构性动摇——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2008年美债评级遭调降、2020年无限量QE横扫全球。而今,全球正呈现出“去美元化”“多锚共存”的战略倾向,美元信用体系正步入一场深层次的信任重估周期。

黄金,不再只是避险工具,更成为金融信仰真空中的“制度继承者”;美元,不再只是货币,更是制度秩序的风向标。

与此同时,另一种“锚定可能性”也在悄然成形。

就在这一天——2025年4月21日,中国央行正式宣布将提升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与全球网络覆盖。这是一个看似技术性的调整,却释放出制度级信号:在美元主导的清算网络(如SWIFT)遭遇信任折价时,中国正积极推进自身清算体系的独立性与替代性。

CIPS自2015年上线以来,已覆盖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连接超过1600家银行。此次提效旨在推动更多银行加入CIPS,持续扩大CIPS网络覆盖范围。加强CIPS建设,完善系统功能,研究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为人民币计价的全球贸易、航运及投融资提供安全高效的结算清算服务。

当“美元体系”因制度溢价下行而动摇之际,人民币正通过构建基础设施锚点。它不一定替代美元,但正在成为全球结算架构中的“容错方案”——而在金融体系失衡之际,容错机制,就是信用缓冲。

如果说美元的下坠是一把尖刀,黄金或许就是资本在信任崩塌中握紧的钛合金盾牌。

真正引爆“明斯基时刻”的,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新闻,而是一根火柴:一次流拍的美债、一则联储改组的风声,或者某个央行宣布能源结算不再使用美元……

当然,也不能忽视一点:当下金融系统仍具备深厚的缓冲力。无论是美联储还是财政部或者是全球主要央行,它们都曾多次在风雨欲来之际出手稳盘。

美联储此前也明确表示,若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将不惜启动流动性工具予以支撑。尽管目前尚未配合行政层面提前降息,但政策空间依然存在,操作意愿亦不可低估。

因此,我们更应以建设性的眼光理解当下,不低估风险,也不夸大恐慌,同时警觉信任周期的变化。

与其说美元在贬值,不如说它在“贬信”。

这不是一次价格波动,这是一次秩序重估。

2025年4月21日,历史已在当日交易中,悄悄落笔。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