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悉尼 - 东京 - 法兰克福 - 伦敦 - 纽约 -
银行“暗战”黄金牛市:持仓规模同增7成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银行机构金条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高赛尔金条 6639.04 65.32
招金金条 208.38 5.80
普通投资金条 208.38 2.58
国鼎金条 220.90 2.91
国鼎金条 6870.76 90.51
仟家信品牌金 220.00 2.00
仟家信生肖金 220.00 2.00
金交所金条 220.00 2.00
  • 黄金
  • 黄金(¥)
  • 白银
  • 铂金
  • 美元
  • 欧元
  • 英镑
  • 日元
  • 澳元

首页 »国内金市资讯—咨询13980468832» 银行“暗战”黄金牛市:持仓规模同增7成

银行“暗战”黄金牛市:持仓规模同增7成

2025-04-25 20:10:22 来源 -- 作者

银行“暗战”黄金牛市:持仓规模同增7成


04-25

2024年至今狂飙上涨近6成的金价,正在给银行业原本边缘化的贵金属业务带来悄然影响。

如今的银行,已凭借价格平实、产品丰富、信用背书等优势成为新晋“淘金圣地”,蛇年新春后各大行频频脱销的金条、金饰已是最好例证。

信风了解到,银行黄金业务可细分为对客、自营两大类:

对客业务的代表,是当下最火热的被熟知的实物黄金与积存金。

此类业务中,银行面向零售、企业客户或机构投资者开展销售、回购等业务,旨在赚取手续费及佣金;

自营业务主要由银行直接参与黄金市场(LBMA、上海金交所等),有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旨在通过市场波动获利、对冲风险。

如今黄金交易的价量齐升,已推动银行业贵金属资产规模迎来低点后的强势增长。2024年已披露数据的15家上市银行年末贵金属规模较年初增长超7成,创下了2018年以来的增幅高峰;

黄金机遇的另一面,高位波动的行情也在考验着银行们的风险与预期管理能力。

“淘金”汹涌

金价上涨的热潮,已成为了银行对客的发展良机。

例如蛇年新春后火热走俏的黄金回购服务,正是银行完善零售端黄金业务的代表动作。
2025年2月以来,工、农、中、建、交、邮储等近20家银行推出黄金回购业务,即面相实物黄金持有者提供回购、变现渠道。

受制于成色鉴定的技术门槛与设备成本,这一业务仍在国股行与头部城商行中运行,且多数银行回购范围只限于本行出售黄金。

例如农行就在全国范围内开通近3000个黄金回购网点,范围涵盖农业银行销售并配有回购证书的黄金产品;

中行、建行、邮储同样支持本行黄金产品回购。

工行则将范围扩展至更多同业,包括14家商业银行、2家黄金企业,并通过多地分行宣传回购流程;目前工行品牌金的回购价差为4元/克,非工行金则为10元/克。

一边是变现渠道的打通,另一边则面对黄金的热销,在销售端持续加码。

工行、建行、中行等大行节后上新“2025年蛇年金钞”“黄金压岁钱”等产品,除传统的生肖金币、金钞外,样式拓宽至吊坠、手镯、戒指、转运珠等形态;

浙商银行则联合京东金融推出“狗头金”实物黄金,打开销售渠道。

因各大行金条、金饰售价普遍低于品牌金店,回收价又高于市场,金价高涨时“爆款”的产品脱销,已是司空见惯。

零售之外,银行也在对公领域积极拓展黄金相关业务。

例如年初的险资获准进入黄金市场,正给银行业释放托管、报价等更多机会。

今年2月,10家保险公司获准投资上海黄金交易所的黄金现货、延期合约及相关衍生品后,人保、国寿、太保、平安均有黄金交易落地。

对此中行、浦发银行均表示,已为首批试点险企提供交易报价、托管、保证金存管银行服务。

自营敞口几何

相比于热度高涨的零售对客,银行的黄金自营业务或许相对冷门。

通常来说,银行直接参与黄金市场的期货、期权等产品,目的更多在于对冲风险,而交易目的下的整体风险相对可控,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曾经以自由资金参与的账户黄金(纸黄金)等衍生类业务,已受到严格限制。

例如数年前的账户黄金(纸黄金)业务,虽然不涉及实物黄金交割,但受托行不仅要根据国际金价格波动调整报价,还需要在自营盘进行买入对冲,来防范潜在的价格风险。

若金价大幅波动推动投资者大量买入、卖出,而银行操作的不及时,均可能出现潜在的风险暴露。

不过早在数年前,该类业务已严格受限,因此相关风险敞口已然收敛。

“2022年之后,名义上纸黄金已经没有了。”来自国有大行贵金属业务部的赵光(化名)对信风表示,“算是当年的原油宝殃及池鱼,监管暂停了新开仓。”

信风查询多家大行APP发现,相关业务确已暂停签约。

另一家国有大行客户经理向信风证实,该行已不再提供纸黄金销售,如今涉及的关联产品,已是以实物黄金为依托,定期定额投资、可提取实物黄金的积存金。

对于现在的黄金业务,赵光认为“理论上没有风险敞口”,并表示若客户进行实物黄金、积存金买进,银行可通过上金所或境外市场进行实时平盘。

二是更多服务套利交易,甚少涉足直接投资。

相较于直接投资,套利对市场准入、技术工具、资金规模都有更严格的要求,需要对交易规则、价差计算精准把控,同时具备快速执行能力;

因此,操作成功的黄金套利可精准计算收益,亏损概率较低。

赵光表示“当下监管对黄金的新业务形态管理非常严格,银行在这方面短时间内很难有突破。”

但据信风了解,在业绩压力下,已有个别股份行在黄金自营盘上采取更加激进的交易策略,可能暴露一定风险敞口。

有国有大行贵金属人士对信风表示“有银行在自营交易时会拿单边敞口,风险较大。”

“这类情况以股份行居多。国有行注重风险、中小银行拿不到业务牌照,有一定规模的股份行,反而在策略上会偏向激进。”该人士指出。

这也意味着波动下,该类银行自营业务正面临更大考验。

一些前期获利的机构,日前也在释放“多翻空”信号。

例如对2024年曾在黄金投资上获取收益的北京银行而言,其金融市场总监刘素琴就透露公司对黄金的投资,正由此前的“低价做多”转向“高位做空”。

资产端大扩张

黄金交易的加量齐升,已对银行的资产端带来切实影响。

目前已披露2024年数据的15家上市银行,年末贵金属规模共计7705.62亿元,较年初增长71.17%;

银行业整体看好黄金需求、呈现出“大力屯金”趋势。

部分银行在积存金等业务的作用下,用于对冲的表内自营体量也在进一步扩张。

15家可比上市银行里,共有13家资产规模呈现增长态势;

若剔除金价上涨的影响(约26%),约有6成银行黄金储备出现增长。

其中国有大行普遍增长明显。

工、农、中、建四大行贵金属规模均有大幅增长,其中建行、农行资产翻倍;

股份行中的“零售之王”招商银行虽然贵金属资产整体不高,但2024年亦是大幅购入黄金,增幅超300%;

城商行中唯一规模在4万亿元以上的北京银行,贵金属增幅也高达81.37%。

多家银行的“涉金”细节体现在年报中。

例如,中行贵金属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0.75%至214.4亿元;

建行表示,运用黄金市场全牌照优势主动参与市场建设,延长黄金积存交易时间,并自主研发智能系统实时分析行情与申报数据,确保交割精准、合规。

农行则依托贵金属租赁满足贵金属产业链企业产用金需求,加强对贵金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服务力度;

北京银行则聚焦贵金属产品板块,推广积存金新业务。

相较之下,规模相对较小的青岛银行、宁波银行贵金属资产分别缩水98.91%、23.89%;

股份行中的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贵金属增幅亦小于金价涨幅,储备似乎呈现下降趋势。

不过入表资产的年终减少,不意味着黄金销售的冷淡,也可能是热销后的未及时平盘所致。

青岛银行就表示,贵金属资产大幅减少98.91%是由存货销售导致。

同年,该行贵金属销售推动“其他业务收入”增长近50倍“其他业务成本支出”增长超过370倍,贵金属减值减少推动“其他资产减值损失”下降超过9成;

青岛银行表示“已上线周期性预约转账、线上经营贷等服务,优化贵金属线上购买流程。”

风控与未来

金价的快速上涨与抢购热潮,同样在给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挑战。

对积存金业务进行持续调整,成为了银行的应对之举。

自2024年以来,农行、中行、建行、招行、中信等银行已先后多次采取措施,上调积存金起购金额、下调相应利率。

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旨在调解业务节奏和规模,避免金价波动可能带来的利率、流动性的管理风险。

金价快速冲上高位之下的波动风险,确实如影随形。

4月23日,现货黄金价格“高台跳水”,一天时间从每盎司3500美元的历史高位暴跌逾4%;

次日上午走强后再度回落,截至17时报收3262.95美元/盎司。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对信风表示,未来一段时间,黄金作为避险资产的属性仍然较强,但国际金价屡创新高之后,市场波动也将加剧,存在短期内急跌、大跌可能性。

年初至今,工行、建行、中信等银行已发出风险提示。

例如工行建议客户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贵金属市场与价格走势关注;建行建议及时关注持仓情况和保证金余额变化情况,理性投资。

在保证风控的同时,对于黄金业务的远景畅想,仍然被业内所期待。

工行贵金属业务部资深专家赵文建认为,应发挥黄金与其他资产相关性弱的特性,丰富黄金+固收、黄金+权益、黄金+利率/汇率等“黄金+”组合产品;

赵文建认为,应扩大回收服务,将黄金实物与区块链结合,实现来源可追溯、交易全流程透明,并通过AI技术优化交易流程,提升运作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

中国银行投资策略研究中心指出,去美元化潮流和美元重置预期下,黄金全球信用标尺作用强化,应将其由配置型资产提升为战略大类资产。

“可预见的二季度,支撑黄金牛市的逻辑看不到完全逆转的可能。”

这意味着,银行未来可能给予黄金类产品更多倾斜。

即便短期内产品形态仍难有突破,但随着银行对黄金类产品风险管理、预期管理的持续完善,市场或将探索出更多新品;

以“黄金+”为契机触达客户,对于如今在息差下探、中收缩水的大环境下苦苦挣扎的银行而言,或许是一片新的蓝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