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悉尼 - 东京 - 法兰克福 - 伦敦 - 纽约 -
"高盛重新定义黄金市场:传统模型失效,""三大买家""共同决定了70%的金价"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银行机构金条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高赛尔金条 6639.04 65.32
招金金条 208.38 5.80
普通投资金条 208.38 2.58
国鼎金条 220.90 2.91
国鼎金条 6870.76 90.51
仟家信品牌金 220.00 2.00
仟家信生肖金 220.00 2.00
金交所金条 220.00 2.00
  • 黄金
  • 黄金(¥)
  • 白银
  • 铂金
  • 美元
  • 欧元
  • 英镑
  • 日元
  • 澳元

首页 »投资参考—咨询13980468832» 高盛重新定义黄金市场:传统模型失效,"三大买家"共同决定了70%的金价

高盛重新定义黄金市场:传统模型失效,"三大买家"共同决定了70%的金价

2025-08-19 15:05:15 来源 -- 作者

高盛重新定义黄金市场:传统模型失效,"三大买家"共同决定了70%的金价


08-19

高盛重新定义黄金分析框架,认为传统供需模型失效,提出“三大主力驱动模型”,70%金价变动由ETF、央行、投机者三类"坚定买家"资金流驱动。坚定买家每净购100吨对应1.7%金价上涨。黄金本质是"制度公信力对冲工具"而非通胀对冲,与石油等消费型商品不同,黄金几乎不被消耗而是储存。

高盛重新定义黄金市场分析框架:传统供需模型失效,70%的金价变动由ETF、央行等"坚定买家"资金流向驱动,黄金本质是“制度公信力对冲工具”。

8月19日,据追风交易台消息,高盛发布的黄金市场“入门指南”一周年总结报告,从根本上重新定义了黄金市场的分析框架,认为传统供需模型不适用于黄金市场,价格驱动力来自"坚定买家"的资金流向。

高盛在总结报告中提出了颠覆传统供需分析的“三大主力驱动模型”( 3 Conviction Bucket Model),主要追踪的ETF、央行和投机者三类“坚定买家”资金流动解释了70%的月度金价波动。

高盛称,“坚定买家”(ETF、央行、投机者)每100吨净购买对应1.7%的金价上涨,新兴市场买家则扮演"机会主义者"角色,提供价格支撑但不决定趋势。

该行还在报告中指出,与石油等消费型商品不同,黄金几乎不被消费而是被储存,全球约22万吨的现存黄金几乎全部保留至今。高盛强调,黄金本质上是“制度公信力对冲工具”而非单纯通胀对冲。

颠覆传统供需模型,“坚定买家”主导价格方向

高盛在总结报告中提出了创新的"三大主力驱动模型",将市场参与者分为两类:“坚定买家”和“机会型买家”。

“坚定买家”包括ETF、央行和投机者,他们基于宏观经济或风险对冲的判断来买黄金,不在乎价格,只看策略对不对。他们决定了黄金价格的走势方向。机会型买家主要是新兴市场家庭,他们更在意价格是否划算,当金价跌到吸引人的时候才出手(而且买了通常不会卖)。

该模型的核心逻辑:净信念购买量/矿山供应量的比率越高,金价上涨压力越大。由于矿山供应稳定,“坚定买家”的净购买变化几乎解释了所有月度价格变动。

因此,高盛通过模型发现“坚定买家”的资金流动解释了70%的月度金价变动,100吨净购买对应1.7%的金价上涨。高盛还指出,机会型买家主要影响价格波动幅度,而非趋势方向。

如何预测三类“坚定买家”行为?

高盛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预测各类“坚定买家”行为的方法,总结来看:

ETF方面:与美国政策利率紧密相关,25个基点的降息在6个月内带来约60吨ETF需求。ETF持仓变化缓慢且对利率敏感,在经济衰退或危机时期会超出利率暗示的水平。

央行方面:采购呈长周期特征,当储备资产的货币中性(财政可持续性担忧)或地缘政治中性(制裁风险)受质疑时增持黄金。2022年俄罗斯央行储备被冻结后,新兴市场央行购买量激增五倍。

投机者方面:属于"快钱",围绕长期均值波动并趋于均值回归,被视为基本价值周围的"噪音"。

具体来看,

1、ETF需求:利率敏感的西方长期资本

高盛数据显示,黄金ETF持仓约3000吨,其流动具有显著的利率敏感性和滞后性。关键特征如下:

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在6个月内带来约60吨ETF需求;
ETF资金流动不具前瞻性,仅在实际降息后才转向;
经济衰退或市场压力期间,ETF持仓会持续且显著超过利率隐含水平。
高盛称,著名的"利率-黄金"关系主要源于ETF持仓与利率的高度负相关。2022年后这一关系的"破裂"实际上反映了央行购金激增五倍,压倒了ETF流出的影响。

2、央行购金:长周期的地缘政治对冲工具

高盛表示,央行黄金需求呈现长周期特征,当替代储备资产的中性地位受质疑时,净购买趋于活跃。历史驱动因素包括:

货币中性担忧:财政可持续性问题;

地缘政治风险:制裁威胁。

2008年金融危机后央行从净卖转为净买,2022年俄罗斯3000亿美元储备被冻结后,新兴市场央行购金激增至近1000吨年购买量,较此前水平暴增五倍。

高盛通过英国海关数据构建央行购金"即时预测模型",捕捉未报告的官方购买活动。该模型包括:英国向非瑞士国家直接出口金条(代表直运央行金库);英瑞贸易数据差异(反映通过瑞士转运的央行需求)。

3、投机定位:围绕基本价值的噪音

高盛将投机头寸(COMEX净多头管理资金)视为"快钱",围绕ETF和央行等慢动资金锚定的公允价值产生波动。三大模式:

事件预期建仓:重大不确定事件前的"等待室"配置,如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2024年美国大选;

新闻敏感性:快钱属性使其对改变不确定性预期的消息快速反应;

保证金追缴驱动平仓:股市大跌时黄金流动性使其成为资金来源,造成初期价格和头寸下跌。

黄金是储值工具,本质上是“制度公信力”的对冲工具

高盛在报告中强调了黄金与其他大宗商品的根本差异。历史上开采的约22万吨黄金几乎全部仍然存在,年度新增产量仅占现有存量的1%左右。

高盛认为,与石油等消耗性商品不同,黄金不被消耗,而是被储存。目前,黄金市场供应端约束主要包括:

黄金开采的劳动和能源密集型特点造成高固定成本;

矿场无法在牛市中简单"增产",产能受制于多年前规划和安全限制;

全球分散开采格局使局部中断对整体影响有限;

矿石品位持续下降,1950年代每吨岩石可提取12克黄金,如今仅3克。

高盛称,这种结构性供应限制正是黄金获得价值储存地位的根本原因,且这种结构性特征使得传统的供需平衡模型在黄金市场失效。

最后,高盛在报告中澄清了黄金作为通胀对冲工具的误解。高盛称,黄金本质上是“制度公信力”的对冲工具,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通胀对冲工具”。

高盛认为,黄金在某些特定的通胀冲击中表现优异——那些同时伴随着体制公信力下降的情形。也就是说,当市场开始怀疑央行有无能力、或有无意愿去控制通胀时,就可能出现恶性通胀,债券和股票都会大幅下跌,而黄金则上涨。

上世纪70年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大搞财政扩张、美联储被迫配合财政政策,结果通胀失控。投资者不再信任传统金融体系,转而寻找“制度外”的保值工具——黄金因此大涨。

而在典型的发达市场通胀周期中,央行的公信力和长期通胀预期通常仍然存在。央行会升息来压制物价上涨,利率上升使得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变高,同时也减少了黄金ETF的投资需求。在这种情形下,黄金的表现通常会较差。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