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悉尼 - 东京 - 法兰克福 - 伦敦 - 纽约 -
黄金热潮下,一场关于保值的长期主义实验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银行机构金条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高赛尔金条 6639.04 65.32
招金金条 208.38 5.80
普通投资金条 208.38 2.58
国鼎金条 220.90 2.91
国鼎金条 6870.76 90.51
仟家信品牌金 220.00 2.00
仟家信生肖金 220.00 2.00
金交所金条 220.00 2.00
  • 黄金
  • 黄金(¥)
  • 白银
  • 铂金
  • 美元
  • 欧元
  • 英镑
  • 日元
  • 澳元

首页 »黄金资讯—咨询13980468832» 黄金热潮下,一场关于保值的长期主义实验

黄金热潮下,一场关于保值的长期主义实验

2025-10-12 20:50:28 来源 -- 作者

黄金热潮下,一场关于保值的长期主义实验


经济观察报 2025-10-12  记者 陈姗

“黄金,于我而言是一种值得等待的资产。”看着账户里接近50%的浮盈,黄金投资者雪棣如是说。

2025年以来,伴随全球地缘冲突持续与市场避险情绪升温,国际金价一路高走,接连突破3000美元/盎司、3500美元/盎司乃至4000美元/盎司等关键点位,屡次刷新历史纪录。

截至10月8日,国际金价年内累计涨幅超过50%,使其成为全球大类资产中表现最为亮眼的品种之一。

作为黄金市场的参与者,雪棣亲历了国内金价从500元/克、600元/克一路攀升至900元/克的整个过程。截至10月初,他在黄金上的累计投入已超过200万元,得益于较早的入场时机,目前实现收益近150万元。他说:“买黄金没什么技巧,全靠买得早。”

在这场由央行、投资机构以及投资者共同推动的“黄金热潮”中,有人凭借早期布局收获可观回报,有人因犹豫等待而错失机会,也有人因“恐高”选择离场。在金价持续走高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重新思考:黄金究竟是一种怎样的资产?是否还可以继续配置?

“全靠买得早”

93年出生的雪棣,在福建的一家互联网知识服务公司工作。他的黄金投资之旅始于2020年上半年,当时他正在为一笔到期的银行理财资金寻找“去处”。偶然间,他注意到某金融平台上的积存金产品。

据雪棣回忆,当时他以约350元/克的价格买入积存金产品后,仅两个月左右的时间,金价便涨至380多元/克,收益率达10%。

对比银行理财,这一收益率让雪棣颇感意外。“那时候觉得10%的收益率已经够高了,卖掉后觉得很赚。”雪棣回忆道。

由于对黄金的运行逻辑缺乏了解,在这次成功的“短线操作”之后,雪棣并没有继续投资黄金。当他再次关注金价时,已是三年后——“惊觉金价已突破500元大关。”

这次“踏空”经历促使他开始系统性地研究黄金的底层逻辑与投资策略,并成为黄金投资的拥趸。

“很多人买黄金是希望它增值,希望它价格翻倍;而我投资黄金,更多的是希望它能保值。”雪棣解释道:“比如说,我用一克黄金现在可以换一顿饭,十年后,不管金价是涨了100元还是跌了100元,我这一克黄金,大概率还是能换那一顿饭。这就是我认为的保值:无论金价是涨是跌,它的价值一直在那儿。”

正是基于这种“硬通货”的信念,即使金价不断创下历史新高,身边的朋友生出“恐高”情绪,雪棣也未进行大规模仓位调整。他认为,“只要全球央行降息的宏观预期未被彻底逆转,各国央行持续增持黄金的趋势未改,黄金的底层支撑就在。”

令雪棣印象颇深的是今年4月23日的大跌行情: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报价从前一日的每克825.8元,一天内下跌了近40元,并且下跌行情一直持续到5月中旬。彼时,雪棣身边有不少朋友被套,还有不少人选择“割肉”离场,而他的策略则是“分批、小量、高价差”地进行操作,继续“囤金”。

雪棣表示,即使新增一成的仓位,他也会拉长时间分几批去买,“因为无法判断短期走势是上涨还是下跌,一次性集中买入的风险很大。”他认为,这种建仓方式能有效平摊成本,控制风险。

即便是谨慎的投资者,也难免有决策的遗憾。

今年国庆前,因担心假期海外市场波动,而国内市场无法交易,雪棣选择减仓两成,分别在每克843元和858元的价位卖出共500克黄金。然而,此后金价继续强势上行,这笔操作预计让他“少赚了几万元”。

北京时间10月8日,国际现货黄金价格盘中一度升破4000美元/盎司,再次刷新历史新高。

“会有一点点可惜,但好在大仓位还在。”雪棣认为,黄金最近涨得太猛,可能会出现回调,只有保持仓位的可控性,才能避免风险。

截至10月8日,雪棣在黄金上的总投入超过200万元,浮盈约50%,斩获收益接近150万元。他笑言“买黄金没有技巧,全靠买得早”。

关于是否会落袋为安,雪棣有着更进一步的思考:“落袋为安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更好的可投资资产。”

他坦言,在当前资产收益率普遍下行的环境中,他尚未找到比黄金更具吸引力的投资标的。“投资要讲究多元化,而黄金,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优秀的、能够穿越周期的资产配置选择。”据雪棣介绍,目前他的黄金在自己的资产中占比已达30%。

高频波动下的焦虑

在金价不断向上突破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惧“高位”,带着“闲钱”冲进黄金市场。1996年出生的柳云,便是其中之一。

柳云在杭州从事电商行业。今年7月,在社交平台上的一次偶然浏览,为柳云打开了黄金投资的一扇窗。“当时我第一次知道有黄金ETF联接基金这种产品。因为银行利息很低,我手上正好有几十万元的闲钱,就想试一试。”柳云说。

彼时,国内金价在每克760元之上徘徊,她一直关注着并等待入场时机,这一等就是两个月。眼看着金价突破820元/克,她决定不再为了“几十块钱”的差价而错失机会。9月份,在820元/克附近的价位,她果断出手了。

市场的强劲表现远超柳云的预期。金价一路飙升,不断强化着她的投资信心。在“恐高”与“怕错过”的复杂情绪交织下,她做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梭哈”(投资者将可用于投资的全部资金投入到某类产品当中)黄金ETF联接基金。

翻开她的交易记录,投资轨迹清晰而密集:9月18日,投入16000元,持有约20克黄金;次日,购入20克,花费16600元;9月25日,一笔高达400克、总额33万元的买入,将她的黄金资产池迅速扩大。

此前在7月份,她曾将一批闲置的黄金首饰和金豆出售,买入价约400元/克,卖出时已接近760元/克。“价格几乎翻番”的喜悦,为这次“梭哈”提供了最直接的心理支撑。

然而,与数字共舞并非总是轻松。柳云很快发现,高频波动的黄金账户开始无形中“占用”她的注意力。“我会时不时地想去盯盘,刷各种各样的市场预测和研究报告。”她坦言,“我意识到长此以往会影响我的工作和后续发展。”这种因短期价格波动而产生的焦虑感,促使她开始重新思考投资的意义与方式。

于是,她的黄金配置策略开始从虚拟份额走向实体持有。9月30日,柳云下单购买了2块实体金条,重达200克,总价值17.61万元。她的投资心态从“交易获利”向“价值储藏”转变。“我买实物黄金是因为想着长期持有,就像买房子一样,这样我就不会有持有黄金基金的焦虑。”柳云这样解释自己的转变。实体金条于她而言,不再是一个需要时刻紧盯的报价数字,而是一份可以触摸、能够传承的踏实资产。

柳云还为自己的投资设定了一个更为从容的长期框架:“如果后续黄金跌了一点点,我会接着买。以后工作赚钱了就买金子。”“年轻的时候觉得黄金很土,但是现在30岁了,就喜欢金子了,觉得它是财富的象征。”柳云补充道,“我对黄金一直有执念,虽然年轻时候觉得它土,但从没觉得它廉价。”

新高之后

截至10月8日,国际现货黄金突破4000美元/盎司历史关口,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以来,国际金价已累计上涨超50%。

世界黄金协会美洲区CEO兼全球研究负责人安凯认为,驱动金价上涨的因素主要包括地缘政治与经济风险、黄金ETF(交易性开放式指数基金)和金条、金币的强劲需求,以及央行购金的稳健态势。

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市场零售黄金投资与消费(包括金饰、金条、金币及黄金ETF)总需求达518吨,同比增长5%。按金额计,2025年二季度及上半年中国零售黄金投资与消费需求均创出最高水平,分别达1892亿元和3718亿元。

同时,中国市场黄金ETF创出最强劲的季度表现,二季度流入464亿元,持仓增加61吨。上半年,其资产管理总规模(AUM)飙升116%至1525亿元,总持仓跃升74%至200吨。此外,中国央行购金未歇,截至8月底,中国官方黄金储备达2298.43吨,连续十个月扩大黄金储备。

高盛集团10月6日发布的最新报告将2026年12月黄金价格预期从4300美元/盎司上调至4900美元/盎司,理由是“央行增持与私人部门分散化需求强劲”。报告预测,未来两年各国央行年度购金量将分别达80吨和70吨,其中新兴市场央行将继续增加黄金在储备资产中的比重,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

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10月7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格林尼治经济论坛上表示,投资者应将“约15%的资产配置在黄金中”。他认为,债务工具“已不再是有效的财富储藏手段”,黄金则是“当投资组合其他部分下跌时表现最佳的资产”。

虽然市场不乏“黄金强势表现仍有望延续”的观点,但也有不少机构认为,短期快速上涨后不排除因部分资金获利了结而引发价格调整的可能性。

美国银行10月6日发布报告提醒投资者保持谨慎,认为黄金可能面临“上涨动能衰竭”,或将在第四季度出现“盘整或回调”,回调价位可能低至3525美元/盎司。同时,瑞银预测短期内金价可能回调至3800美元/盎司。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雪棣、柳云为化名。)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