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 悉尼 - 东京 - 法兰克福 - 伦敦 - 纽约 -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更多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银行机构金条
国际贵金属
全球指数
高赛尔金条 6639.04 65.32
招金金条 208.38 5.80
普通投资金条 208.38 2.58
国鼎金条 220.90 2.91
国鼎金条 6870.76 90.51
仟家信品牌金 220.00 2.00
仟家信生肖金 220.00 2.00
金交所金条 220.00 2.00
  • 黄金
  • 黄金(¥)
  • 白银
  • 铂金
  • 美元
  • 欧元
  • 英镑
  • 日元
  • 澳元

首页 »贵金属资讯—咨询13980468832» 详解李家超2025年施政报告:北部都会区强力提速 黄金与数字资产抢滩未来

详解李家超2025年施政报告:北部都会区强力提速 黄金与数字资产抢滩未来

2025-09-18 09:10:29 来源 -- 作者

详解李家超2025年施政报告:北部都会区强力提速 黄金与数字资产抢滩未来


21世纪经济报道 南方财经记者张伟泽 2025-09-18

9月17日,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布其任内的第四份施政报告,主题为“深化改革、心系民生、发挥优势、同创未来”。

李家超表示,改善民生是施政的最终目标。今年的施政报告围绕两大主轴——经济和民生,涵盖了北部都会区发展、金融市场建设、住房保障等多个重点领域,体现了香港特区政府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方面的全面布局。

本次施政报告最受关注的改革举措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北部都会区发展的制度化推进,成立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的发展委员会并制定专属法例;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拓展,探索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以及T+1股票结算周期;住房政策的双向调节,在增加公营房屋供应的同时,将投资者入境计划住宅物业门槛从5000万港元降至3000万港元,体现了保障民生与激活市场并重的政策导向。

北部都会区聚焦执行层面
北部都会区概念最早在2021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根据规划,北部都会区面积约300平方公里,该地区将成为以创科产业为经济引擎的都会区。

李家超表示,北部都会区与深圳接壤,面积和未来人口约占香港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新战略发展区域,具有巨大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能创造大量职位和提升生产力。

“虽然特区政府过去三年已加快建设,但北部都会区幅员广阔,所需资源投资庞大,我一直为此心急如焚。”李家超说。

因此,本次施政报告提到,将成立“北部都会区发展委员会”,以加速该区的发展、产业引进和项目落地,该委员会由行政长官担任主席。

该委员会下设三个工作组:一是发展及运营模式设计组,由财政司司长领导,核心任务是创新发展和融资模式。具体措施包括为产业园设计专门的运营公司和公私合作模式,研究从“价高者得”转向“产业绑定”的土地出让方式,设计股票、债券、政府注资等多元化融资方案。

二是大学城筹划及建设组,由政务司司长领导,核心任务是规划和建设北部都会区大学城。具体措施包括研究国内外成功模式并吸引顶尖大学入驻,推动香港优势学科与产业深度结合,分三批在2026、2028、2030年供应大学城土地,并与邻近的科技和医疗产业联动发展。

三是规划及发展工作组,由财政司副司长领导,核心任务是全流程统筹和提速。具体措施包括负责从规划到执行的全过程管理并整合各部门工作,设立专案监督办公室加快工程审批,确保项目按时推进。

团结香港基金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梁跃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次北部都会区发展委员会的设立,进一步强化了行政长官在其中的领导角色,显示出特区政府对北部都会区发展的高度重视。该委员会也将更好地统筹特区政府各部门的协作。北部都会区的发展涉及多个不同部门,以往职能相对分散,流程衔接存在不足。委员会的成立将有效促进跨部门分工协作,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将简化行政措施拆墙松绑,包括引入快速审批制度并采纳各地优秀建筑方法,结合海外和内地的成功建造技术、用料和设备等来降低工程成本并缩短工期。

李家超进一步表示,香港将订立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专属法例,授权特区政府制订简化的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园区公司;为园区公司设立专项拨款渠道以注入资金;管理指定地区跨境流动的便捷方法,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及数据和生物样本流,吸引科研及高端制造业落户香港;加快批出建筑图则;放宽各分区大纲图的准许用途及微调发展参数;加快缴付征收土地的赔偿等。

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郝亮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次的施政报告提到将修订加快发展北部都会区专属法例,这是一个创新举措。专属法例的制定,进一步确立了北部都会区的法定地位,使其从规划蓝图提升为制度化的推进平台,有助于推动规划与招商引资形成有效闭环。

梁跃昊指出,相比以往施政报告多着眼于北部都会区的顶层规划,今年施政报告针对北部都会区的内容则明显转向执行层面。报告不仅篇幅更多集中于具体行动,也提出更多实质性措施,标志着北部都会区发展正从愿景迈向实践,为市场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吸引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
今年迄今为止,香港股票市场保持强劲态势,恒生指数自年初已上涨超过20%,每日平均成交额接近2500亿港元,较去年同期接近翻倍。截至8月底,香港的IPO新股集资额累计超过1300亿港元,同比增长近六倍,位列全球第一。

针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本次施政报告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将通过“科企专线”协助内地科技企业来港融资,加强对国家建设科技强国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主板上市和结构性产品发行机制;研究优化“同股不同权”上市规定;探索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协助中概股以香港为首选回归地。

施政报告中提到,要推动更多海外企业来港第二上市。德勤中国华南区主管合伙人欧振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香港吸引海外企业融资的核心优势,在于其与内地独特的互联互通机制,这一机制经过多年发展已趋于成熟。国际企业若选择在香港进行上市并符合相关要求,即可纳入互联互通,这对众多金融机构尤具吸引力。

欧振兴还指出,对海外企业来说,在香港第二上市流程相对简便,成本较低。若上市后企业认可本地的流动性环境,亦可转为在香港主要上市。

对于缩短股票结算周期至T+1的措施,欧振兴则指出,T+1结算机制在国际市场已逐渐成为主流,因此推动结算周期从当前的T+2缩短至T+1,也是香港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标、实现接轨的重要方向。该机制可显著缩短资金占用时间,加快资金流转,并有效降低交易违约风险。同时,更短的结算周期能够提升市场整体流动性,进一步激活交易活力。

除了资本市场的发展规划,施政报告也提出要加速发展新增长点,建立国际黄金交易市场。

施政报告指出,香港特区政府将推动香港机场管理局及金融机构在港拓展黄金仓储,以三年超越2000吨为目标,建造区域黄金储备枢纽。香港也将推动金商在港建立或扩建精炼厂,并与内地研究在内地进行来料加工,精炼黄金后出口至香港作交易及交割用途。除此之外,香港也会建立香港黄金中央清算系统,为国际标准黄金交易提供高效可信的清算服务,并邀请上海黄金交易所参与,为未来与内地市场互联互通做好准备。

同时,施政报告提出,香港也将丰富黄金投资工具,协助发行人发行黄金基金,支持开发新产品如代币化黄金投资产品;支持业界成立黄金行业协会,建立与特区政府和监管机构的交流平台,加强推广及吸引“一带一路”客户,强化人才培训。

香港立法会议员李惟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施政报告在去年提出建设黄金交易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具体推进方向。包括加强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建立中央清算系统——这是实现中长期互联互通目标的重要基础。参考股票、债券及基金市场互联互通机制的发展经验,黄金市场的互联互通也需逐步推进,率先构建完善的清算系统将为后续合作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对于市场热议的稳定币领域,施政报告中提到,香港正落实稳定币发行人制度,并就数字资产交易及托管服务的发牌制度制订立法建议。与此同时,香港证监会也正在研究,在充分保障投资者的前提下,扩展可提供予专业投资者的数字资产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香港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之一的HashKey Exchange董事总经理Randall Chan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施政报告对于数字资产的政策,标志着香港的加密政策从“沙盒试点”正式进入“监管落地”的新阶段。“对于行业而言,施政报告的方针提升了监管的清晰度,同时,未来行业的合规门槛将会更高。除此之外,传统金融机构将有望加速入场。明确的监管框架,对于传统的大型金融机构打开了合规路径清晰的进入通道,或将推动一批机构在港设立数字资产相关业务。”

“出租”转向“置业”
惠民生是本届特区政府施政的重点之一。施政报告中提到,保障市民基本的住屋需求是施政的首要任务。

李家超指出,2026~2027年度起的五年期间,总体公营房屋建屋量(包括简约公屋)将达189000个单位,较其上任时增加约80%。三年前,公屋申请者平均要等候6.1年才可上楼,经过本届特区政府三年多的努力,公屋综合轮候时间已缩短整整1年至5.1年,进一步迈向2026~2027年度下降至4.5年的目标。

本次施政报告提出,在公营房屋供应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特区政府有条件加大力度协助基层置业。特区政府会增加居者有其屋计划(居屋)和绿表置居计划(绿置居)单位的供应,并优化出售及转让安排,协助更多公屋居民置业,同时便利资助出售单位的业主进入私楼市场,丰富房屋阶梯,协助不同阶层市民安居乐业。

梁跃昊表示,本次政策调整标志着香港置业阶梯由“出租”为主转向置业为主。过去特区政府增加房屋供应时,往往侧重于兴建公屋以缩短轮候时间。

而对于香港楼市,本次施政报告也提到,将优化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降低住宅物业投资纳入投资额的成交价门槛。具体而言,购买非住宅物业,可算入额由1000万港元提升至1500万港元,物业成交价则仍不受限制;如购买住宅物业,可算入额维持1000万港元,但可算入的住宅物业投资会放宽,成交价门槛由5000万港元下调至3000万港元。

德勤中国香港金融服务业税务主管合伙人潘宗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调整对香港住宅市场,预计将产生积极影响。将门槛由5000万降至3000万港元后,可为高净值人士提供更多的置业选择,从而带动更多房地产市场需求。

附件